齐鲁之地,山水雄浑,河海浩荡。
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鲁大地万象更新。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山东省,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指引航向。
十年间,这里的发展,贯穿着和谐之声,渗透着民生情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作为总人口约占全国7%的人口大省,山东省的就业工作对全国的就业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面对劳动适龄人口多、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重重挑战,齐鲁儿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独有的执着、昂扬的气势,谱写出感知时代跃动的就业新篇章。
唯实为先 凝心聚力稳就业
翻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的就业答卷,几组数字指标透出稳就业、促发展的底气: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持续保持在1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左右;创业大学建设、稳就业“组合拳”等工作做法先后2次入选国务院大督查典型经验。
骄人的成绩,源自各级人社部门对千方百计稳就业形成的共识。
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对就业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对稳定就业大局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主要领导连续5年召开全省就业工作会议,对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省政府建立省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机制,每年制定工作要点,协调推进全省就业工作……高位推动,提振信心。
稳就业的决心,源自维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责任和担当。
十年间,山东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千方百计扩容量、稳总量、提质量;培育壮大十强优势产业和“四新”经济,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的同时,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选择不断增加;面对疫情冲击,全力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稳岗拓岗……就业稳,民心安。
保就业的底气,源自政策出台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十年间,山东省政府先后制定实施30多个促进就业政策文件,加快构建起“普惠共享”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疫情以来,连续出台稳就业24条、保居民就业34条、灵活就业20条等;每五年制定一轮促进就业规划,为就业工作提供科学指导……系列政策,夯实基础。
促就业的信心,源自措施“落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十年间,山东省强化督导落实,将促进就业情况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先后开展3次全省就业创业工作表彰,促进责任落实、工作落地;通过普法宣传月等活动,深入宣传解读就业促进法律法规政策,建立政策落实定期通报制度,推行“政策找人”“免申即享”,让惠企惠民政策真正落地落实……“硬核”举措,汇聚力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局势稳定,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长梅建华说。
新字当头 撬动发展新支点
十年前,济南市启动“才聚泉城”名校行活动。“打造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用好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城市”的目标,为济南市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广纳贤才的同时,提升城市品位、扩大社会共识,为产兴民富地方发展涵养人才生态,为人与城市共兴共融提供“泉城方案”。
这样的创新,意义不凡。
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已经成为山东省就业领跑全国的关键变量。
以工代训、“稳就业24条”等政策举措得到肯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担保贷款、稳岗留工等多项工作在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这一系列的创新,让山东省就业工作彰显出强大辐射力。
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工厂工人--这是青岛市的就业新景。
2月21日,原青岛明梓东昱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6名员工与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通过共享用工平台签订一个月的短期合同,在车间一线承担组装工作,成为首批“尝鲜”用工新模式的员工。
“共享用工”模式,成为疫情冲击下推动企业和劳动者共克时艰的创新范本。
十年间,山东省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20条,在全国率先制定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积极支持劳动者从事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约车驾驶员、快递小哥等新职业、新就业形态快速增长,灵活就业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新“蓄水池”。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再没有哪一种就业模式可以一成不变,只有坚持创新,就业工作才能具有持续源动力。”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侯复东说。
哪里有难点,哪里需要突破,哪里就有创新。
自2019年开始,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将评价权交给企业,让企业真正掌握用人“话语权”;创新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实行“基本+专项+特定+急难”的四位一体援助模式,对就业困难人员优先扶持和重点帮扶……这一系列的探索,让山东省就业工作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持续的创新,迎来就业量质齐升。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由2012年的33.1∶34.2∶32.7变为2020年的24.9∶33.4∶41.7,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城镇就业人员比重由47.1%上升到60.7%,城乡就业格局持续优化。
暖字当前 增强民众获得感
24小时热水、免费发放劳保用品和工作服、免费参加技能培训,潍坊市奎文区“零工客栈”里的这些服务让58岁的王胜民心里倍感温暖。
“‘零工客栈’给了我们家一样的感觉,不仅干活有了保障,心里也有了依靠。”王胜民道出了众多“零工”的心声。
面对群众的期待,山东省以潍坊市为样本,统一规范建设653个零工市场,让打零工者有了歇脚地,给用工人吃了“定心丸”。
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衣军强说:“山东省将不断规范零工市场建设,确保各县(市、区)在2022年底前,至少规范发展1处公益性质的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免费优质公共服务。”
情牵就业暖人心。每一位齐鲁大地儿女的就业情怀,让就业工作真正成了温暖百姓的“暖心工程”。
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稳岗拓岗;最大范围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为众多企业输血赋能、共渡难关。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人社部门为我们送来切切实实的帮助,让企业倍感珍惜。”这样的感叹,是企业最真诚的褒奖。
十年间,山东省人社部门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须臾不放松。
完善扶持政策,畅通就业渠道,使更多毕业生能够立足基层、立足一线、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多年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
“原本以为,走出大学校门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没想到人社部门帮我安排了见习岗位,很感恩。”这样的诉说,是学子最直接的称赞。
从“电话接不停,网上订单响不停”到带动周边村民400余人建立原创汉服产业中心,返回菏泽市创业的胡春青,一路感受到惠民服务的暖阳。
十年间,“胡春青”们在齐鲁大地上尽情放飞创业梦想。
山东省全力推进创业齐鲁建设,开展创业服务质效提升行动,努力解决创业中存在的缺资金、缺场所、缺氛围等“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优化创业生态,厚植创业热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逐步显现。2012年以来,全省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77.69亿元,2020年和2021年,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量持续居全国第一。
山海相望共发展,心手相连情绵长。
十年间,山东省开展就业精准扶贫,在全国创新打造“就业扶贫车间+互助扶贫公益岗位+劳务扶贫合作社+创业扶贫工坊”特色就业扶贫模式,全省贫困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40万人左右,东西劳务协作连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时代,齐鲁儿女必将在坚定的前行步伐中,孕育出更加绚烂的就业之花!